中國汽車市場“殘酷”又講“規(guī)矩”,向來都是順民意者“生”,逆民意者“亡”,無數(shù)車企前仆后繼,能留下來的都是看得懂市場生存“哲學”的品牌,而這其中似乎并不包括東風本田。近幾年。東風本田的銷量一直萎靡,質(zhì)量引發(fā)的口碑問題持續(xù)不斷,發(fā)展前景堪憂。
而高層對此似乎并不太在意,閉口不提產(chǎn)品品控,談及銷量也只是一味“甩鍋”給“口罩”,甚至在采訪中都“記不清”自家品牌的生日,這也讓人不得不讓人深思東風本田的高層與品牌發(fā)展滯后之間的關(guān)系。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業(yè)績不行甩鍋“口罩”,高層缺乏自我反思
只要還有“借口”可找,東風本田的高層可能永遠都不會進行自我反思。2021年,東風本田全年銷量為777764輛;2022年,全年銷量為643314輛,可以明顯看出銷量的下滑,而到了2023年,東風本田銷量為61394輛,其中2月銷量37681輛,同比下滑約30.2%,慘淡趨勢肉眼可見。對此,東風本田鄭純楷曾說:“受各種因素影響,節(jié)奏亂了,最終的結(jié)果確實不太讓人滿意”,似乎話里話外都在“暗指”這幾年的疫情和缺芯問題。
當然,疫情和缺芯的情況這幾年確實存在,不過,這也是市場上所有車企都在面臨的問題,并不是單單針對東風本田一家。反觀其“兄弟單位”廣汽本田,同樣在經(jīng)歷疫情與零部件短缺,2022年,廣本的業(yè)績達到了716951輛,比東本高出不少;2023年1~2月的業(yè)績目前來看仍有領(lǐng)先的趨勢,另外,像比亞迪一類的自主品牌在業(yè)績上也是一路“向上”。可見,甩鍋“口罩”并不能讓市場滿意,東風本田高層或許應該自我檢討,找出“口罩”之外的其他原因。
打不贏就瘋狂“甩賣”,營銷決策簡單粗暴
打不贏就“甩賣”,不得不說,東風本田的高層是真的能豁得出去,今年3月份直接帶火了一波“價格戰(zhàn)”。2023年3月,東風本田聯(lián)合政府強勢推出購車優(yōu)惠,本田思域(參數(shù)|詢價)補貼2萬元;本田CR-V(參數(shù)|詢價)給了2萬元燃油車補貼、4.4萬元混合動力版補貼和6萬元插電式混合動力版2022款CR-V補貼……諸多車型“跳樓式”大甩賣的操作的確有點用,刺激了一波購車熱潮,這讓東風本田3月份的業(yè)績有了一定的回暖。
而當熱度褪去,其引發(fā)的“后勁”也值得深思。在價格戰(zhàn)之前,鄭純楷說過“2023年我們要為生存而戰(zhàn),這不是悲觀,而是對市場的殘酷性要有更深刻的認識?!睕]想到的是,鄭純楷口中的“戰(zhàn)斗”,只是降價而已。我們不能說這種做法一定是錯的,但是多少有點“擺爛”的嫌疑,不去深究銷量下跌背后的品控、產(chǎn)品線等核心原因,卻把精力都放在“低價”上,不僅降低了品牌力,把“東風本田保值”的優(yōu)勢也丟掉了。值與不值,不知道東風本田的高層心里是否清楚。
認知“清晰”行動“遲緩”,高層似乎陣腳已亂
市場的“蛋糕”就這么大,新能源吃的多了,燃油車自然吃的就少了,這個道理東風本田的高層似乎一直處于“似懂非懂”的狀態(tài)。面對洶涌而來的電動化浪潮,鄭純楷認為,電動化一定是未來的發(fā)展趨勢,要做到不回避困難,也不夸大困難;不盲目自大,也不盲目悲觀。話說的很“漂亮”,看上去對未來認知“清晰”,而事實上,這些“口號”可能只適合掛在墻上“欣賞”,實際上東風本田對于電動化的行動卻十分“遲緩”。
去年四月,東風本田推出了在華首款純電動車——東風本田e:NS1(參數(shù)|詢價),新車售價高,競爭力低,并沒有撐起東本的銷量大旗;而在2023年的產(chǎn)品規(guī)劃中,主打的也還是燃油車型,所謂推動電動化進程,也只是在燃油車的基礎(chǔ)上,加了幾款HEV和PHEV車型,這“謎之操作”實在讓人有些看不懂。更尷尬的是,在不久前的一次采訪中,當主持人提問東風本田20周年的時候,鄭純楷的回答是:“東風本田可能迎來20歲生日”。雖然可能是“口誤”,但是能在采訪中“走神”,不知道是不是被業(yè)績壓的“亂了陣腳”。
結(jié)語
生命在于運動,地球不自轉(zhuǎn)都會毀滅,車企不發(fā)展自然也難逃“衰落”的命運,東風本田就是一個例子。東風本田高層鄭純楷曾在談話中說道:“汽車行業(yè)正面臨轉(zhuǎn)型挑戰(zhàn),電動化是大勢所趨,東風本田之前在混動、插電混動和純電領(lǐng)域都有布局?!笨磥頄|風本田也有意改變思路,不過,市場如戰(zhàn)場,對手不會等你慢慢追趕,如果想要跟上腳步,或許東風本田應該早點為自己按下“加速鍵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