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理想汽車對外宣布:L系列車型開啟交付僅七個月,交付量即已突破10萬輛;如果再算上之前的理想ONE(參數|詢價),累計交付量超過30萬輛亦僅用時39個月。
理想能斬獲如此佳績,或許會讓太多人感到意外。最初,該品牌似乎是蔚來、小鵬、理想這三大國內“造車新勢力”代表中最不被看好的那一個——所以,它在“蔚小理”稱號中也只能暫時忝居末位。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然而,再看當下的市場真實反饋和未來發(fā)展前景,理想似乎已遠超兩位友商——那么,它為何又能從曾經的“忝居末位”到今天的“匹馬領先”?……
眾所周知,蔚來、小鵬、理想等“造車新勢力”都帶有明顯的互聯網背景。所以,它們在造車時也會延續(xù)互聯網領域一貫的用戶思維,將“解決用車痛點”視為第一要義——可以說,理想不僅真正做到了這一點,也是將其貫徹得最為極致之品牌。
當初,理想ONE剛剛橫空出世,就憑借“城市短途純電、節(jié)假出游用油”的概念成功吸引了大批用戶;同時,其車內的大空間、座椅的舒適度與眾多液晶屏等產品特性,又讓大家真切感受到:原來,真有一款車能讓家庭所有成員都滿意。
通過理想ONE,該品牌算是成功驗證了家庭用戶和相關細分市場到底需要什么。所以,它隨后又駕輕就熟地推出了更為極致的理想L9(參數|詢價)這款旗艦產品——
你們不是追求大空間嗎?……那我就讓車身尺寸更大!
你們不是注重舒適性嗎?……那我就讓座椅用料更為扎實,通風、加熱甚至按摩功能都配齊!
你們不是喜歡大屏幕嗎?……那除了前排中控與副駕的大聯屏,我再加一塊后排娛樂屏!
需要指出的是,上述這一切并非只是簡單的“配置堆砌”,而是國內消費者日常使用需求較高、或能顯著提升其用車愉悅感的設計。
此外,理想還曾在后期的理想ONE車型上取消七座版本,現在的L9、L8也均只提供六座版車型——這樣做的考量,不僅只是因為七座使用率不高,更是因為六座布局能顯著提升車內的空間利用率和靈活性,并讓每一個座位都更為舒適。
除了產品本身,理想在品牌發(fā)展策略方面同樣非常聰明。
曾經獨自征戰(zhàn)市場的理想ONE在打開局面后直接“退役”、并“交棒”給理想L8,讓該品牌的產品矩陣更加清晰、明了。自上而下的L9、L8與L7分別定位旗艦六座、豪華六座和旗艦五座,讓用戶在選擇時能一目了然,按自身需要購買即可。
再看各車型配置,理想的Air、Pro與Max版本劃分同樣簡潔明了——較之傳統車企的領先型、尊貴型、豪華型之類,用戶顯然更容易理解、區(qū)分。在這方面,小鵬G9剛上市時就曾因配置和命名過于繁復的問題而備受吐槽,也反襯出理想明顯要用心太多。
當然,或許會有人吐槽上述三款車型在外觀方面實在太像。不過,理想的這套設計語言不僅擁有極高辨識度,還能共用非常多的零部件,并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生產制造成本,利于理想提升毛利率。
與此同時,如果消費者購買理想L7,就能擁有與旗艦車型L9相似的外觀,用戶顯然會認為“值”;至于選擇L9的用戶,更多則是認可理想這個品牌,以及旗艦產品所能帶來的極致舒適體驗,而不會因為它與兩個小老弟“撞臉”放棄。
在理想ONE停產后,我們也能從L系列車型窺探出理想未來的發(fā)展邏輯:那就是以L9樹立品牌高度,然后“自上而下”推出不同細分市場的產品——可以說,這也是蔚來當初的既定路線,但從目前的市場反饋來看,理想似乎要比蔚來走得更穩(wěn),其發(fā)展勢頭也更為迅猛。
【車動力說】在筆者看來,從品牌定位到產品本身,理想一直都在展現自己的那股“聰明勁兒”。
誠然,現在網絡上仍然還有人在吐槽理想的“增程式”動力。但從筆者身邊多位真實用戶的反饋來看,選擇理想車型所帶來之愉悅感遠遠超出他們的原有預期——或許,這就是典型的“網上沒贏過,現實沒輸過”。
理想的成功,無疑也讓更多國內車企明白究竟應該如何去“討好”消費者。所以,從已經推出的問界M7到即將上市的魏派藍山DHT-PHEV,正有越來越多車型將理想旗下產品作為自己的“假想敵”與對標競品——僅憑這一點,難道還不能證明何為“優(yōu)秀”?……
要知道,上一款在SUV領域引發(fā)大家“群起而攻之”的車型,可是大名鼎鼎的豐田“神車”——漢蘭達(參數|詢價)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