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萬輛,是造車新勢力的一道坎兒,也被稱為“生死線”。
6月28日,零跑汽車第10萬輛量產車下線,成為繼“蔚小理哪”后第5家產量達成“10萬+”的造車新勢力。隨即,7月1日,零跑汽車發(fā)布數據顯示,上半年交付新車51994輛,在造車新勢力中排名第4位,僅次于“小哪理”,超越了蔚來。
曾經并不被看好的零跑,如今越過“生死線”,銷量站上了第一隊列,一步步追趕的零跑汽車,是如何在一片唱衰聲中走到今天?
起跑并不理想
“足夠的資本,超萬人團隊,‘10萬+’的產量……”在造車新勢力中流傳的這一“晉級”標準,對于零跑汽車曾經是遙不可及。
在不少造車新勢力中,“半路出家”的零跑汽車起初并不被看好。雖然零跑汽車的起步始于跨界,但與百度、小米等“互聯網+”跨界造車企業(yè)不同的是,零跑汽車是從與汽車幾乎不沾邊的安防行業(yè)跨界起步的。
2015年,多家造車新勢力扎堆問世,蔚來、小鵬令人印象深刻,而同年誕生的零跑汽車卻鮮為人知。而且,零跑汽車所經歷的艱難并不少于蔚來、小鵬,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更甚于蔚來、小鵬。
“萬事開頭難”,可能沒有人知道,零跑汽車的起步尤其艱難。不僅無人、無產品、無造車資質,而且還要闖過一道道令人頭痛的難關。
作為一家新生的造車新勢力企業(yè),缺乏技術及設計人才是一大難題,社會招聘很難招到“將才”,無奈之下也只有想方設法去“挖人”。直到今天也沒有人知道,零跑汽車創(chuàng)始人朱江明在“一窮二白”的情況下,是靠什么方法從華為榮耀挖來了擅長營銷的趙剛,來負責零跑汽車的銷售業(yè)務。
組建全新的汽車設計團隊,同樣是四處招攬人才。好在,這支新生的設計團隊并沒有“掉鏈子”,給零跑汽車交出了第一份尚可的“作業(yè)”。2017年底,零跑汽車發(fā)布了旗下的第一款兩門四座純電動轎跑車型S01,而在當時蔚來也剛剛發(fā)布了首款車型ES8,小鵬和理想的第一款車型都尚未問世。
有了團隊,有了樣車,沒有造車資質,一切仍然是“PPT”,這也是零跑汽車最大的“攔路虎”。從時間線上可以發(fā)現,這一問題困住零跑汽車的手腳有近兩年的時間。直到2019年,零跑汽車與長江汽車簽署了合作生產協議,就此有了造車資質,并在當年實現了S01的交付。但蹉跎兩年,世事變遷,S01于市場初來乍到,遇到早已實現批量交付的蔚來ES8和ES6,以及早已上市的小鵬G3,遺憾的是零跑汽車的市場先機已失。
在這樣的情況下,銷量不高幾乎已成定局。到2019年10月底,零跑汽車僅實現銷量692輛,不僅與年度目標1萬輛差距過大,而且還不如蔚來ES8和小鵬G3同年前10個月銷量的十分之一。抱著改善局面的目標,零跑汽車于2019年底發(fā)布了第二款微型電動車型T03。雖然仍未趕超蔚來與小鵬,但銷量慢慢有了增長。到2020年底,零跑汽車當年實現總銷量11391輛,同比增長1700%,其中T03貢獻了10682輛。2021年10月,零跑汽車向消費者交付了第3款中型純電動SUV車型C11。當年,正是電動汽車市場回暖之時,借助天時地利,零跑汽車2021年總銷量實現43121輛,同比增長278%。
而這一年,小鵬汽車交付新車9.8萬輛,蔚來汽車銷量為9.1萬輛,在同年起步的“同學”中,零跑汽車仍有顯著差距。但能在今年站上10萬輛關口,說明零跑在努力縮小差距。“對于一家造車新勢力而言,銷量雖然不能反映其全部,但卻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其管理水平及創(chuàng)新實力。”華泰證券分析師凌岳斌向《中國汽車報》記者表示,雖然與頭部企業(yè)還有差距,但持續(xù)不懈的努力最為重要,這也是發(fā)展?jié)摿λ凇?/p>
全棧自研助力出圈
如今,在智能電動汽車盛行之際,從“蔚小理哪”到更多的造車新勢力,都喊出了“全棧自研”的口號。
其實,“全棧自研”也并不是每家造車新勢力想做就能做到的,其中不僅有技術研發(fā)實力不足的制約,而且還有近年來的“缺芯少電”、原材料漲價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阻礙。
時至今日,盡管零跑汽車并沒有像小鵬汽車那樣擁有“智能化”等標簽,但在零跑的產品中,人們還是發(fā)現了一些自研的技術,特別是針對“缺芯少電”,通過自研為自己提供了“保底”的技術。
在自動駕駛芯片方面,造車新勢力在早期普遍和Mobileye合作,如今大多轉向與英偉達合作,而特斯拉和零跑汽車是兩個例外。特斯拉在今年4月發(fā)布了自研的自動駕駛芯片“全自動駕駛計算機”,并已經搭載到最新生產的車型中。零跑汽車則在2020年發(fā)布了車規(guī)級智能駕駛芯片“凌芯01”,該芯片目前已經應用到了零跑C11上。“凌芯01”算力達到8.4Tops,可接入12路攝像頭實現2.5D的360°環(huán)視、自動泊車、智能輔助自動駕駛(ADAS)域控制以及近L3級別的智能輔助駕駛功能。
在動力電池方面,C11自研的電池包通過了車規(guī)級嚴苛的安全驗證,特別增加了8項嚴于法規(guī)標準的測試,整體極限安全測試超過30項;電池包更是達到IP68等級,可在1米深的水中浸泡24小時不出現短路和失效。同時,通過自研云端大數據智能電池管理系統,可以實現實時在線檢測、預判電池未來狀態(tài),從而延長電池使用壽命,提升安全性能。今年4月,零跑發(fā)布了自研的無電池包(CTC)技術,直接將電芯集成到車輛的底盤中,降低了整車的制造成本。
固然,全棧自研首先是為自己的車型提供最大的方便,要解決的是供應鏈“卡脖子”問題,但客觀上也積累了技術實力。通過全棧自研,零跑汽車從電驅總成、電池包等關鍵部件,再到控制器、儀表等核心零部件實現了技術整合,特別是電驅動系統“三合一”應用排名中,零跑科技的配套總量為8431套,躋身造車新勢力前7名之列。今年5月電池控制系統裝機量排名中,零跑科技以7751套排名前10,同比增速達742.5%,市場份額2.4%。在5月電池包裝機量排行榜上,零跑科技以7751套排名第8,同比增速超過500%。
如今,智能電動汽車的新技術、新功能、新產品層出不窮,技術演進也迭代不斷,需要的研發(fā)投入必不可少。盡管銷量上有不足,但零跑汽車在研發(fā)上卻很舍得投入。財報顯示,2021年,零跑研發(fā)占總營收的比例為23.6%,而“蔚小理”分別為12.7%、19.6%和12.6%。“如今的市場競爭更多是核心技術的競爭,缺乏這一要素,對于造車新勢力將是致命的短板。”廣東新能源汽車發(fā)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林森對《中國汽車報》記者表示,全棧自研耗資巨大,只有進入研發(fā)、制造、銷售的良性循環(huán),才能更好地支持全棧自研。
仍在尋找向上之路
如今,在造車新勢力大浪淘沙的市場競爭中,賽麟、博郡、拜騰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,而至今仍在賽道上奔跑的包括零跑汽車在內的造車新勢力,面臨的市場競爭壓力和現實問題只會更多,不會更少。
在日前舉行的2022重慶車展上,零跑汽車展臺出現了消費者維權事件,成為車展上的一大“槽點”。但工作人員的一番操作卻著實讓人意外,他們拉起“遮羞布”,將維權車主和展臺包圍起來,以免現場觀眾和媒體傳播擴散。據悉,維權起因是車主新購的零跑汽車當天出現黑屏,維修半個月也沒有解決,品牌方承諾退車又反悔。維權事件發(fā)生以后,業(yè)內人士表示,汽車產品出現質量問題或不是新鮮事,但零跑作為年輕品牌在處理維權問題的方式上明顯欠缺經驗。
募資,也是包括零跑在內的一眾造車新勢力的現實需求。雖然銷量站上了“10萬+”,但距離盈利還有距離。在仍然虧損的情況下去募資,充滿了更多不確定性。盡管如此,今年3月,零跑汽車還是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書,成為繼“蔚小理”之后,向港股沖刺的又一家國內造車新勢力。按照零跑在招股書中的規(guī)劃,要在2025年底前推出8款新車,涵蓋轎車、SUV和MPV等車型。“我們將繼續(xù)堅持在核心技術領域突破、創(chuàng)新;持續(xù)為用戶的出行和生活創(chuàng)造最大價值。”盡管朱明江信心滿滿,但能否通過募資達成目標,拭目以待。
客觀上,造車新勢力趕上了新能源汽車發(fā)展的機遇期,不斷克服自身的短板和不足,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夾縫中求生存、求發(fā)展是造車新勢力面臨的共同主題。中南大學交通運輸研究中心研究員時蔚然在接受《中國汽車報》記者采訪時表示,造車新勢力企業(yè)銷量站上新臺階只是邁出了第一步,如何去贏得用戶、贏得市場,才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關鍵。(記者 趙建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