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上本沒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就有了路。而有路的地方,自然就有江湖。
【資料圖】
“江湖”這個詞,最早出現(xiàn)在《詞源》的《莊子大宗師篇》,本意是“江河湖?!?。到了金庸、古龍、梁羽生等新派武俠大師手中,“江湖”則成了快意泯恩仇的社會學概念。
江湖既有豪客俠士,也有遠古傳說,魚龍混雜,包羅萬象。而中國車市,何嘗不是另一種江湖。
1958年,新中國第一輛自制轎車誕生,從那時起,星星之火開始以燎原之勢蔓延。如今,劇情已完整走過一個甲子,曾經(jīng)的鐵板一塊,也終于群雄并起。滔滔兩岸的滄海一笑中,浮沉浪花鑄就了無數(shù)英杰,也埋葬了數(shù)不清的烈骨。
中國重汽屬于歷史的見證者,是師傅,亦是先驅,它自成一派,但也擁抱趨勢,否則,中國重汽VGV不會出現(xiàn)在此時此刻。
之所以說趨勢,是因為過去這幾年,上到國資下到民企,都在積極轉型,東風、一汽、長安、北汽、廣汽、比亞迪、長城、吉利......當市場被撕開一條裂縫,所有人都在奮力突圍。功成名就者,被謂以“造車新勢力”的美譽;而苦苦掙扎于邊緣的,則寂寂無名。
當然,這是我自己的猜測。關于重汽VGV為什么能落地,民間野史有無數(shù)說法,最經(jīng)典的版本是“始作俑者為2016年的一紙《皮卡進城試行解禁公文》”。
真相如何都好,能肯定的是中國重汽VGV本質(zhì)上很想做一只風口上的豬。
之前我在講斯威汽車的時候,提到過一個概念——摩幫造車。中國重汽VGV的履歷是類似的,只是場景放在了山東。
在造車這件事情上,山東天然有先發(fā)優(yōu)勢,新中國的第一輛重型卡車黃河JN150,就是在濟南誕生的。巧的是,當初負責打造黃河JN150的濟南汽車制造總廠,其實就是中國重汽的前身。而在整個造車歷史上,山東創(chuàng)造過很多第一,也誕生過不少知名品牌,比如前段時間剛沖上熱搜的雷丁汽車,還有前幾年紅極一時的“保時泰”。
順便說一句,我在翻閱統(tǒng)計數(shù)據(jù)的時候,意外發(fā)現(xiàn)原來山東是“老頭樂”的主戰(zhàn)場,全國45.2萬家和新能源汽車掛鉤的企業(yè),山東獨占5.1萬家,排第一名。
怪不得,常常看到朋友圈調(diào)侃“老年代步看山東”。關聯(lián)到雷丁汽車,大概可以推算它出位的原因了。
但,話說回來,整個“山東幫”里能站上C位的屈指可數(shù),中國重汽算一個,可也僅限商用車領域,而中國重汽VGV在乘用車市場的表現(xiàn)確實不得不用“差生”來形容。整個2022年,中國重汽VGV的銷量才剛剛突破7000臺,這個數(shù)字基本和廣汽菲克、英菲尼迪、斯威汽車持平。這三個品牌如今是什么境遇,大家心知肚明。
所以,為什么中國重汽VGV出位那么難?
首先,中國重汽VGV的品牌近一年幾乎看不到任何的營銷動作,沒有營銷,哪來的聲音,酒香也怕巷子深??!降本增效、開源節(jié)流和創(chuàng)新營銷,建設品牌并不自相矛盾。我覺得倒是在生存確定的情況下,聚焦核心產(chǎn)品打造,盡可能保持產(chǎn)品的關注度,這才是企業(yè)生產(chǎn)力的根本。
另外,之前我們也分析過,原因無外乎“買辦主義”、“品牌方向有偏差”等。中國重汽VGV一開始就選擇造SUV,動機跟斯威汽車是相同的。如果你仔細翻看中國重汽VGV的過往歷程,也許還會得到一個“陰謀論”般的猜測——譚旭光本身就很清楚,沒有乘用車技術儲備的中國重汽VGV,只有這一條路可走了。
OK,無所謂,造SUV不是硬傷,效仿哈弗也不算是個餿主意,唯一最大的敗筆,是中國重汽VGV沒有搞清楚“需求”兩個字的含義,至少在那個時期是如此。
消費者到底需要一臺什么樣的SUV?
答案肯定不會只有一個,但對于市場的“后來者”,有些地方是共通的,比如“產(chǎn)品要有關鍵的差異化賣點”、“品牌號召力要足夠強”、“價格終端體系足夠堅挺”......當SUV市場經(jīng)歷一次又一次洗牌后,“進化”、“升級”成了主旋律,這時候你回看隔壁法系車的沒落,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品牌影響力的衰敗,而國產(chǎn)品牌的崛起,則可以歸功于產(chǎn)品的差異化賣點足夠耀眼。
重汽VGV有什么呢?
從U70到U75,你都很難說出個所以然。產(chǎn)品不太能打,品牌本身也沒什么群眾基礎,在此前提下,中國重汽VGV的價格終端體系勢必會受到銷量影響而導致不夠穩(wěn)固。
哪怕你拋開所有技術因素,去對比同級的豪越(參數(shù)|詢價)、捷途X70(參數(shù)|詢價) PLUS、瑞虎8 PLUS(參數(shù)|詢價)等等,也會發(fā)現(xiàn)U70、U75那幾款產(chǎn)品根本不具備成為備選項的資格。
有“天時”,但缺了“地利”跟“人和”,結果自然不能太抱有期待。
“生于盛世,成于亂世,止于大勢”,這句話原本應該是用來形容合資SUV的,但現(xiàn)在放到中國重汽VGV身上好像也可以。但或許就是太過于想當然,于是乎產(chǎn)品向上突圍的道路很快就被堵死了。
假如時光倒流,中國重汽VGV能有回天之力嗎?
也難。合資SUV都已經(jīng)開始步入寒冬,何況是一個乳臭未干的黃毛小子。按照之前業(yè)內(nèi)大V的分析,合資SUV下一步的解法有兩個,一是打造工具車,二是推高品牌檔次。姑且不論可行性和真假,對中國重汽VGV來說,任何一條都顯得難以落地,當技術的缺失成為品牌內(nèi)核屬性,任何沖破束縛的構想都很容易變成“楊白勞”。
急匆匆打開乘用車市場的大門,卻又心向“外援”,在故事的開頭,中國重汽VGV的結局就有了被“寫死”的可能。受傷的不止中國重汽VGV一個,但最難過的必須是譚旭光。放到十年前,中國重汽VGV這套割韭菜的模式可以走得通,但眼下絕無可能,啟辰就用親身經(jīng)歷給了證明。
生不逢時是常態(tài),譚旭光縱然有野心,還是缺少了運氣。
另一邊的皮卡呢?
我還是和之前秉承同樣的觀點——中國重汽VGV用錯了力。把希望寄托于承載式皮卡這種“小眾中的小眾”,那只能是丫鬟的身子、公主的心。
其實江淮和中國重汽VGV很像,都是經(jīng)典的拋物線發(fā)展軌跡,在被市場毒打一遍后,產(chǎn)品、銷量、利潤統(tǒng)統(tǒng)被打回原形。
另一個相同的地方,是兩者都需要在技術方面補位。
中國重汽的成就有目共睹:第一家搭載熱效率突破52.28%柴油機的商用車企業(yè)、第一家搭載熱效率突破54.16%天然氣發(fā)動機的商用車企業(yè)、國內(nèi)第一臺氫內(nèi)燃機新能源重卡、行業(yè)唯一輕卡雙擋電驅集成橋......但這些商用基因無法反哺到中國重汽VGV身上,就好像造燃油車和造新能源車,本質(zhì)上也是兩件不同的事情。不過江淮更幸運,畢竟底蘊厚實多了。
站在十字路口,譚旭光面臨新一輪的抉擇,是堅持做皮卡還是回頭造SUV,這是個左右為難的問題。在喪失了對市場的敏銳嗅覺后,中國重汽VGV用“非承載式皮卡”這樣的產(chǎn)品想要將回一軍,可怎么看,這個小眾市場都無法從根源上為品牌帶來質(zhì)變。除非,它能變成第二個長城炮(參數(shù)|詢價)。
雪上加霜的是,中國重汽目前的財報存在某些隱疾,所以不排除存在一種可能——譚旭光為了給股東交代,大刀闊斧把多余的支出砍掉。
此情此景,中國重汽VGV能不瑟瑟發(fā)抖嗎?
如若放低身位,最好的結果會不會是:中國重汽VGV淪為XX品牌的代工廠呢?
寫于后面:
在汽車這個零和博弈市場里,有人笑就一定有人哭,威馬成了2023年最先哭起來的那個人。在被曝出“工廠停工”、“零部件斷供”、“供應商起訴”后,這個曾經(jīng)的明星企業(yè)終于也迎來了“員工降薪”。
以史為鑒,可以知興替。威馬不是2023年“倒下”的最后一人,擺在所有車企面前的,是新一輪行業(yè)洗牌。對中國重汽VGV來說,怎么活下去似乎已經(jīng)不重要了,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,哪怕像只牲口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