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萬輛,這個預測怎么來的?
參考中汽協(xié)數(shù)據(jù),2022年,我國汽車總出口是311.1萬輛,同比增長54.4%。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中汽協(xié)保守估計,2023年,我國汽車出口有望增長20%,那就是373萬輛。
再樂觀一點預測,確實有可能達到400萬輛。
難不難?難在哪?我們聊的就是這件事。
我們常說,并不太平的2022年中國車市,由“兩駕馬車”拉動著絕地逢生。
一駕是新能源,一駕是出海。
參考中汽協(xié)數(shù)據(jù),2022年,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688.7萬輛,同比增長93.4%。
至于出口數(shù)據(jù),上文已經(jīng)寫清楚了,總出口是311.1萬輛,同比增長54.4%。
再拿“放大鏡”挖挖細節(jié),(除掉商用車)乘用車板塊出口了252.9萬輛,同比增長56.7%;還特別強調了出口的新能源車,67.9萬輛,同比增長120%。
歸因一下,在出?!斑@駕馬車”中,新能源同樣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角色(注意看“增長幅度”)。
當然,這還不夠嚴謹,我們有必要刨除“特斯拉”的影響因子,把上海工廠銷往海外的量暫且抹掉。
結論是:2022年,(除掉特斯拉)中國品牌出口新能源車也有41萬輛,同比增長156%。
其實,增長幅度更加可觀。
所以,為尋增量,“新能源”這個出海良機,中國品牌正在努力抓取。原因很簡單,歐洲正加速奔向產(chǎn)業(yè)綠色,而即使是東南亞、南美等區(qū)域市場,對新能源也并不排斥。
但中國新能源汽車發(fā)展更成熟,產(chǎn)品也更卷,拿到國際上,甚至可以“吊打友商”。這一條,參考下合資品牌的電動車即可,
所以,趁著別人尚未追上來的“時間差”,盡可能搶占新生的新能源市場,中國品牌存在非常大的機會。
2022年,中國汽車的出口總量,還悄悄躋身于新排名,“超過德美韓,成為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2大汽車出口國”。
當然,這就不能只看增長幅度,得看絕對銷量了。
必須得說,中國汽車“出口大頭”,仍然是燃油車。
而且,我們遇到了一次契機,無論德國,還是日本,均在2022年遇到了比較嚴重的供應鏈問題。
比如,半導體供應不足,全球范圍皆缺芯。同時,疫情的輪次反復,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產(chǎn)線效率。
反而,中國汽車工業(yè)靠著更完善、更龐大的供應鏈規(guī)模,產(chǎn)能健康度優(yōu)于德國、日本。
“產(chǎn)不出,也就賣不出”。于是,他們讓出的,就是我們快速補充的。
但這也埋下了不確定因子。2023年,全球汽車供應鏈趨穩(wěn),德系、日系的出口產(chǎn)能恢復,是否可以拿回他們曾失去的?
這就是下文要聊的。
疫情三年,諸多行業(yè)按下了暫停鍵。
大家對于2023年全球經(jīng)濟的預測,多數(shù)抱以悲觀的態(tài)度。經(jīng)濟危機的魔咒,似乎已經(jīng)在全球暗流中涌動。
而縱觀歷史,每一次經(jīng)濟危機之下,汽車消費都會受到負面影響,但影響究竟有多大,還得看經(jīng)濟危機的嚴重程度。
2023年,全球汽車市場可能都不景氣,那么,汽車出口必然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。
還有上文提到的德系、日系產(chǎn)能復蘇,對中國汽車剛剛踏足全球的腳步,必然有拉扯的影響。
在國內,我們都很難說做好了品牌認知;那么,在國外,中國汽車品牌幾乎是新生的狀態(tài)。
和歐洲一位旅人聊過,當?shù)厝藭阎袊放茪w到“亞洲車”一類,在品牌認知上,和“歐洲車”還不在同一個臺階。甚至,論認知度,我們和日系車也有著較大的差距,目前,只是和韓系車攪在一起。
這也并不奇怪,在燃油車上,我們緊趕慢趕,也很難追上與“歐洲車、日系車”的差距,尤其是品牌認可。
最打動人心的理論上是“價格”。但燃油車的成本,我們和歐洲車、日本也拉不開多大差距,再加上關稅和環(huán)保風險,導致我們沒有太多的勝算握在自己手里。
但在新能源上,我們有“先發(fā)優(yōu)勢”:全球最先進、最便宜的電池供應鏈,品牌最多、產(chǎn)品最卷的新能源市場,血雨腥風、優(yōu)勝劣汰出的新能源車企。
放之全球新能源市場,論成本、論體驗,我們或許更有一戰(zhàn)之力。
正所謂,百舸爭流。諸多中國品牌揚帆出海,機遇即在此。
其實,關于出海,還有2個問題,提的比較少,但同樣有著較大的影響。
第一個是“國際貨船的運力”。上文提到了產(chǎn)能影響全球份額,但也不是說,有了產(chǎn)能,就一定能交付全球,海洋運力很關鍵。
去年,限制我國汽車出口的一大瓶頸,就是滾裝船不夠了。
之前的消息說,比亞迪為了出海,緊急訂造了8艘國際滾裝船;而去年出口總量第一的上汽集團,也在籌謀如何確保運力不掉鏈子。新年首月,純電車MG4(國內定名MG MULAN)在歐洲交付了近5000輛,上汽集團遠洋運力的持續(xù)釋放功不可沒。
第二個是“銷量利潤平衡術”。出口海外,是一筆更賺錢的買賣,而且賺得是外國人的錢。雖然說,銷量越高,賺的錢應該更多,但也沒必要刻意追求銷量數(shù)字,穩(wěn)住基本盤,保證單車利潤,避免在海外也陷入中國品牌的價格內戰(zhàn)。
而且,“低調潛行”這四個字,更適合現(xiàn)在的中國汽車。中國汽車出口超過德國、追趕日本,國內嗨一嗨就可以了,不必過于高調,這有可能引發(fā)其他國家的過分關注。
他們可以使用各種非市場調節(jié)的手段,以提前削弱中國汽車的出海勢能,最終只能歸于“地緣政治”的黑箱結論。
還是那句話,“賺外國人的錢,盈利遠比銷量更重要”。
沒必要“卷”在存量格局的國內車市,走出去,對每一家中國車企都有意義。
中流擊水,百舸出擊,但還有一個提醒,悶聲發(fā)財,低調潛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