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田汽車在中國市場陷入難堪之地。
【資料圖】
根據本田中國發(fā)布的數據顯示,10月,本田在中國市場終端銷量為106101輛,同比下降28.5%。其中,廣汽本田終端銷量為55804輛,同比減少28.2%;東風本田銷量也僅為50297輛,同比下滑28.8%。
而比起整體銷量的下滑,本田在新能源領域的掙扎,才是本田的命門。目前,本田在中國市場投入了兩款純電動產品,分別是東風本田的e:NS1(參數|詢價)和廣汽本田的e:NP1。
可是,本田一直沒有官宣e:N電動車的具體銷量。而車主之家的數據顯示,9月東本e:NS1銷量僅為344輛,此前的8月、7月分別是637輛、374輛,4-9月累計銷量僅為2702輛;而廣本e:NP1銷量為731輛,自6月份上市以來前三個月分別是487輛、240輛、402輛,上市四個月累計銷量為1860輛。
這些,遠遠不足以支撐本田電動化的進程。
在此之前,本田已經宣布,2030年達到純電動車和混動車型的銷量占比為40%;2035年達到80%;2040年達到100%。而在中國市場,2030年之后本田將不再投放新的燃油車型。本田在中國市場太需要一款給力的電動車了。
11月5日,本田中國借助進博會舞臺全球首發(fā)本田e:N2 Concept(簡稱“e:N2”)車型。同時高調地喊出,計劃到2027年在華投放10款純電車型。
本次進博會首秀的e:N2車型既是本田e:N純電品牌的第二款車型,也是本田在新能源市場“出師不利”之后的又一次嘗試。
對此,業(yè)內專家分析認為,“日本車企在電動汽車領域發(fā)力時間相對較遲,這和此前的發(fā)展路徑有關。日本車企此前的新能源發(fā)展路線是以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為主,所以現在它們需要加大對電動車的投入。”
事實上,作為混合動力技術的堅定推行者,本田在純電動的戰(zhàn)略布局已經過于保守。但隨著眼下面臨著的產品、銷量、口碑多重壓力,本田在華的電動化步伐也不得不“提速,提速,再提速”。
只不過,中國汽車市場早已變了天,本田也是無能為力。
本田玩不轉新能源,產品力是其硬傷。有報道稱,雖然本田稱e:NS1是基于全新的e:N Architecture F平臺打造,但是怪異的電池組造型和前軸電池組大面積的空白空間卻暴露了其“油改電”的身份,17.5-21.8萬的售價更是遠遠超出消費者心中預期。
“本田的第一款車型更像燃油車,市場認為是一款油改電車型?!?/p>
此前,本田強調到2027年,將在中國投放10款純電動車型。與此同時,承諾2030年后在中國推出的所有車型都將是電動汽車,并計劃在廣州和武漢建造專用的電動汽車工廠。只是,激進的口號,從來不是市場買單的“理由”,有戰(zhàn)斗力的產品才是。
而除了產品力沒有競爭力這一點,e:N品牌的首款車型“翻車”的根本原因,還有關鍵的一點:本田對待新能源的“敷衍”態(tài)度,讓消費者感到“寒心”。
作為一家跨國汽車品牌,本田也算是三大日系車中,第一個發(fā)現新能源的市場機遇,也是較早開始在新能源和電動化領域進行探索的日系車企,并且先于豐田近一年時間推出旗下的獨立電動車品牌。
然而,本田在新能源市場中給消費者展示出來的態(tài)度卻是,既想分得一杯羹,又不用心打磨產品,還總想著得到市場的認可……
在推出e:N獨立品牌前,本田就曾選擇一款熱銷燃油車來試水新能源市場。在燃油車的基礎上外加一組電池包,一款既省錢、又省時、還省力,且售價近乎翻倍的“油改電”混動車型就這樣被“草率”地推向了市場。
更嚴重的是,本田的敷衍態(tài)度也蔓延到合資車企身上,東風本田就在這里一次一次栽了跟頭。
在中國車企中,東風本田布局電動化不算晚。早在2018年廣州車展時,東風本田就發(fā)布了“放眼未來Seeing the future”新能源品牌戰(zhàn)略,再到e:NS1寄予了厚望。可問題是,無論是X-NV(參數|詢價)、M-NV(參數|詢價)、e:NS1都未能讓中國消費者買單。
但是,東風本田的口號一次比一次打得響。
2019年,東風本田執(zhí)行副總經理鄭純楷對外表示:“2019年是我們的電動化元年,XN-V是我們推出的第一款高品質純電SUV,有時代里程碑意義。它代表著東風本田開始邁入了電動化的純電時代,以后每年都會有新的純電車型推出。”
到了2021年,鄭純楷對外是這樣介紹e:NS1,:“e:NS1是電動化時代本田技術、品質、創(chuàng)新的集大成者,它不僅代表了本田電動化的未來發(fā)展方向,承擔著本田全新純電動車品牌e:N的塑造使命,更是東風本田全面電動化的加速器和助推器。”
反正吧,產品怎么樣不重要,賣的怎么樣也不再重要,一定要把口號叫起來,說不定能用本田的名號薅一波羊毛。
但現實卻是,2018年到今天的五年時間,東風本田電動化竟然毫無進展,東風本田純電化的業(yè)績仍然“半死不活”。
昔日憑借著優(yōu)秀的發(fā)動機性能,外加親民的產品價格,深受國內消費者的喜愛,本田也被親切地稱為“買發(fā)動機送車”的品牌??扇缃?,本田在華銷量的持續(xù)下降,產品價格也被一再下壓,入局新能源又是一路坎坷……
這樣的本田著實令人唏噓。
在這個充滿潛力和變數的行業(yè)里,從特斯拉到紛紛崛起的造車新勢力,論制造電動車的能力,強者如林。如今的汽車市場的主動權已轉向了消費者,“非你不可”的短缺年代早已經過去。
可以說,從戰(zhàn)略到產品,從制造到渠道,本田中國不斷按下電動化的“快進鍵”一再受阻,已經反應出本田該重新審視新時代的汽車消費群體了。
2030愿景是遠方的夢,但眼前的路,還需要本田e:NP1/NS1撐起來。無奈地說,本田的“科技之光”之前還是點錯了,轉向電動化,終究慢了半拍。怎么辦?用最合理的速度、攻守兼?zhèn)涞姆绞?,完成向EV時代的轉變。(采寫|汽車有智慧 水淼)